导语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《铭记与奋斗》于9月1日晚20点播出,本文为大家准备了观后感范文,供大家参考!
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《铭记与奋斗》观后感800字(3篇)
范文1:血火淬炼的精神丰碑——观《开学第一课》“铭记与奋斗”有感
当《黄河大合唱》的磅礴旋律在耳畔响起,当英雄连队的旗帜在屏幕上猎猎飘扬,我的灵魂被一种深沉的力量攫住。央视《开学第一课》以“铭记与奋斗”为主题,将我带回了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,不仅让我目睹了历史的残酷与壮烈,更让我触摸到中华民族在危难中挺立的脊梁——那便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不朽丰碑。
这精神,是“平型关大战突击连”“白刃格斗英雄连”“刘老庄连”用血肉之躯诠释的“不畏强暴、血战到底”。镜头前,老兵坚毅的目光仿佛穿透时空,将我们拉回硝烟弥漫的战场。他们以简陋的武器对抗强敌,用生命守护每一寸山河。这不是遥远的传说,而是先辈们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现实。他们教会我们,真正的勇气并非无所畏惧,而是在明知前路艰险时,依然选择挺身而出。
这精神,是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以“旅行”为名,行走万里播撒抗日火种的“众志成城、共赴国难”。一群与我年纪相仿的少年,在国家危亡之际,毅然肩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。他们的“旅行”没有诗和远方,只有责任与担当。这让我深思:和平年代的我们,该如何继承这份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赤子之心?
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-10战斗机的跨越,不仅是军事装备的迭代更新,更是一个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生动缩影。这条发展之路洒满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军人的汗水与智慧,他们用奋斗将先烈的梦想照进现实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我们这一代人接过的不仅是和平的阳光,更是民族复兴的接力棒。
杨靖宇将军胃中的草根棉絮、左权将军的家书、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的每一件遗物……这些历史的伤痕不应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去。铭记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守护真相、敬畏生命。正如节目中所强调的:“珍爱和平,开创未来”,真正的铭记在于将历史转化为前进的动力,让悲剧永不重演。
《开学第一课》于我而言,不仅是一堂历史教育课,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。它让我明白,抗战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,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基因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或许无需直面战火,但人生的考场无处不在——知识的探索、道德的坚守、梦想的追逐,无不是另一种形式的“战斗”。
让我们承载着这份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,在铭记中汲取智慧,在奋斗中书写未来。唯有如此,方不负先烈浴血守护的山河,不负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。抗战精神的丰碑,必将由我们这一代人继续铸就,闪耀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。
范文2:精神的星火:从抗战烽火到时代新程
当《黄河大合唱》的旋律在耳畔响起,当英雄连队的事迹在眼前重现,80年前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仿佛穿越时空,叩击着每一位观者的心灵。央视《开学第一课》以“铭记与奋斗”为主题,不仅是一堂历史课,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,它让我们在回望中汲取力量,在缅怀中明确方向。
节目通过“平型关大战突击连”、“白刃格斗英雄连”、“刘老庄连”三个英雄连队的故事,展现了何谓“不畏强暴、血战到底”。这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,而是有温度、有面孔的真实历史。那些年轻的生命在民族存亡之际,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,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卫家园的长城。他们的英雄气概并非与生俱来,而是源于对脚下土地最深沉的爱与责任。
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则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抗战精神。一群孩子用“旅行”的方式传播抗日火种,他们的足迹绘就了一幅特殊的救国图卷。这让我不禁思考:同龄人在民族危难时尚能如此,今天的我们又当如何?他们身上闪耀的少年志气,穿越80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。
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-10战斗机的飞跃,不仅是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,更是一个民族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缩影。这条发展之路始于抗战时期的艰苦卓绝,成于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。当我们为现代化国防力量自豪时,不应忘记这一切的起点——正是那些在装备悬殊情况下依然选择坚守的英雄们。
杨靖宇将军胃中只有草棉絮仍战斗至最后一刻,左权将军写下“誓与华北共存亡”后壮烈殉国,南京大屠杀中30万同胞用生命警示我们和平的珍贵...这些历史片段共同构成了民族的集体记忆,也成为我们前进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标。
观看《开学第一课》,我深刻体会到“铭记”不是沉溺于过去,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。抗战精神的核心是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担当,是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的坚韧,是“团结一心,共克时艰”的协作。这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。
作为新时代青少年,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。虽然没有硝烟与炮火,但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依然有许多“娄山关”“腊子口”需要攻克。学习中的难题、成长中的困惑、未来建设国家的责任,这些都是我们的“战场”。抗战精神告诉我们:只要保持那么一股子气、一股子劲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
历史川流不息,精神代代相传。《开学第一课》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——那就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以奋斗书写青春篇章。让我们承载着先烈们的期望,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用实际行动证明:这盛世,必将如您所愿!
范文3:烽火记忆照见青春之路
当《黄河大合唱》的旋律在耳畔再次轰鸣,当英雄连队的旗帜在荧屏上猎猎招展,我的心灵被一种深沉的力量所震撼。央视《开学第一课》以“铭记与奋斗”为主题,将抗战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,不仅是对八十载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,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精神坐标的精准锚定。观看此节目,犹如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,让我深刻体悟:历史的烽火从未熄灭,它正以另一种形式,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。
节目通过“平型关大战突击连”“白刃格斗英雄连”“刘老庄连”三个英雄连队的壮烈事迹,具象化了何谓“不畏强暴、血战到底”。那些年轻的面孔,在民族存亡之际,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,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卫家国的钢铁长城。他们并非生而无畏,而是选择了超越恐惧的担当。与之交相辉映的,是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,他们以“旅行”为名,行抗日救国之事,展现了少年智则国智、少年强则国强的真谛。这些故事共同昭示:英雄气概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,它源于对脚下土地最深沉的爱与责任。
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-10战斗机的跨越,不仅是军事装备的升级之旅,更是一个民族从屈辱到自立、从自立到强大的艰辛蜕变。这辉煌历程的背后,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军 工英雄的默默付出,是他们将抗战精神中的坚韧与创新融入新时代的奋斗之中。杨靖宇将军胃中仅存的草根棉絮,左权将军的家书,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冰冷的数字,无一不在诉说着历史的悲壮与残酷。这些记忆,我们必须刻骨铭心,因为它们定义了我们来时的路,也警示我们和平的代价何其沉重。
《开学第一课》的深远意义,在于它巧妙地将“铭记”与“奋斗”熔铸一炉。铭记,绝非沉湎于悲情,而是从历史中汲取精神的钙质;奋斗,并非空喊口号,而是将先辈的理想火炬紧握手中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虽无需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,但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依然充满挑战。科技的“卡脖子”、发展中的“腊子口”,无一不需要我们焕发那种“血战到底”的志气与智慧。节目的每一个故事,都是对我们青春的叩问: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手中,我们能否跑出这一代人的精彩?
荧屏光影渐褪,心中波澜未平。《开学第一课》以其厚重的历史叙事与崇高的精神感召,为我及同龄人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启蒙。它让我们明白,真正的铭记,是让抗战精神的内核——爱国、团结、坚韧、自强——流入我们的血脉;真正的奋斗,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在各自的赛道上奋力奔跑。于新的历史起点,我们当以史为鉴,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和平,更要以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国家,青春之民族,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苍穹下,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
温馨提示:微信搜索【贵阳本地宝】,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【开学第一课】,即可获取2025秋季央视cctv-1《开学第一课》“铭记与奋斗”直播时间、直播入口、节目内容、完整视频回放入口、观后感范文参考等。